实验室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介绍 >> 正文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日期:2018年07月30日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2年1月经教育部(教技函[2002]1号)正式批准成立,主管单位为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1、实验室定位与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要面向载人航天、海底观测网、近地空间飞行器等国家重大工程、重点武器型号和民用仪器设备发展需要,专注于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动态测试基础科学问题和仪器装备研究。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即动态测控与智能装备技术、微纳传感与集成测试技术、多维信息探测与物理场反演、先进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

2、团队建设情况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57人,教授41名,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40人,博士生导师23人,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17名。

(1)人才情况: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

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2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三晋学者4人

青年三晋学者4人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

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2人

“973计划”首席技术科学家2人

“863计划”首席技术科学家2人

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各类人才入选者30人

(2)团队荣誉: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008)

教育部创新团队(2011)

山西省领军科技创新团队(2013)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4)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7)

3、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

实验室依托国家级创新群体(2018年入选基金委创新群体)组成研究团队,培育了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杰青4人,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7年)。支撑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B+。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近五年,承担了包括973项目、863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等百余项重大项目,年均科研经费5000万以上。在评估期内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9项、SCI论文166篇,他引691次。团队具备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全链条研究能力,代表国家动态测试技术领先水平,在国防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国家科技发展方面,研究了测试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模拟应用环境下动态校准、动态参量溯源性校准以及环境因子校准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存储测试理论、新概念动态测试理论,基于该理论研制的测试仪器解决了无线电“黑障区”、极端环境多种动态参数无法原位获取的测试难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开发出面向恶劣环境的纳机电矢量水听器、微集成红外传感器、压裂装置等核心部件,应用于海底观测网、危化品运输、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研发的X射线DR/CT成像等成果,应用于环境监测、北斗定位、多模态智慧城市等方面;基于实验室成果研制的光机电一体化自动电脑验光仪和全自动焦度仪,出口80多个国家,年度产值1.13亿元。

在国家安全方面,为我国海、陆、空、天4个军兵种,航天、航空、兵器、船舶4个领域30余种型号提供了关键核心元器件和相关测试仪器,超过上万套产品,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成果转化超过10亿元。

面向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深化学科交叉,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提升科研实力;完善科研平台建设,吸引和凝聚拔尖人才,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动态测试、信息传感与微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国家核心创新平台。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8年7月29日(更新)